在线赌博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在线赌博网站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在线赌博(中国)官方网站 主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7-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击量:

7月12日,由中国政治学会、在线赌博(中国)官方网站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治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这次会议也是中国政治学会2025年组织召开的主题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系列研讨会中的一站。来自全国21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玉成在致辞中介绍,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组建国家治理学院、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建设试点单位”等举措,构建了12个博士点、30余个省部级研究基地的学科平台体系,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在线赌博(中国)官方网站 执行院长李俊清提出,本次研讨会聚焦国家治理、民族共同体、构建知识体系三大核心维度,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完善、能力提升、夯实人民民主等议题亟待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破解从“多元”到“一体”的理论与实践难题;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则是解决“民族”等概念话语困境的关键,学界需以原创性理论回应时代命题。

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韩旭提出,本次会议是“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系列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核心概念的学术探索。作为1947年成立的我国首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开幕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院长王永明主持。会议设置四个阶段研讨,与会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概念体系、社会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机理与培育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

明确界定核心概念和构建严密的理论框架

云南大学边疆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方盛举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的辩证关系。他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以“五个认同”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维途径形成“四个与共”关系的战略性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则是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原则,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举措。二者构成“基础—归宿”关系,如同“求同存异”与“求同化异”的辩证统一,需通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等路径协同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海燕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脉络。基于8个自治区(州)的实地调研,徐海燕提出当代需破解三大制度性悖论:形式与实质的张力、普遍与特殊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建立包含37项指标的民族事务治理效能评估体系。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张强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需明确“民族”与“国族”概念界分,构建“制度—实践—认同”互动模型。云南民族大学朱海威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与中国边疆学的交叉路径,通过对300余份民族政策文件的语义网络分析与清代边疆治理文献的数字化研究,提出“文化符号—社会互动—认同建构”分析框架。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玉坤基于2018—2025年11837篇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演进轨迹。他提出,当前研究存在概念操作化不足、方法论单一等问题,呼吁构建“理论—方法—数据”三位一体研究框架,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宇慧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国家理论,以清代治理实践为例,提出中国传统治理呈现“多元复合”特征: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西藏的驻藏大臣制度、西南的改土归流,形成了弹性包容的治理体系。她呼吁建立基于中国经验的国家建构理论,为全球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创新实践路径破解现实难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廖冲绪以凉山彝区为例,剖析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挑战。他提出需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从“物理空间整合”到“精神共同体构建”的转变。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以下简称内蒙古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庄虔友介绍了兴安盟阿尔山市“五强五促”治理模式:强化教育引领促进思想戍边,通过“国旗飘起来、国歌唱起来、国语讲起来”系列活动覆盖边境村屯;强化组织建设促进组织固边,构建“镇党委—嘎查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体系;强化产业发展促进富民兴边,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与边境旅游业;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帮扶强边,实现边境嘎查“水电路讯”全覆盖;强化联防联控促进共建稳边,组建286人的“雪城义警”队伍。内蒙古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孟慧敏梳理了内蒙古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历程,通过建立1.3万个嘎查村(社区)治理平台、组建6500人群防群治队伍等举措,实现了民族团结巩固、违法犯罪遏制、治理体系完善的显著成效。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忠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探索,介绍了“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民族政策宣讲“最后一公里”工程等创新实践,建议建立民族地区政治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民族事务治理典型案例库等。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院长张朔人通过南海岛礁开发史研究,提出明代中后期海南渔民对西沙的规模性开发、民国时期南沙群岛的珍珠层开采,以及妈祖信仰移植、生产生活设施建造等实践,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与文化载体。

中南民族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吴开松从治理理论视角,分析了公民参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机制。基于CSS数据库的研究显示,公民政治参与通过工具性渠道(感知政策效果)与价值性渠道(实现自我价值)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政治效能感为关键中介变量,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他建议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拓宽市长热线、村居委会选举、社会组织参与等制度化渠道。

吉林大学王宏伟以对口支援机制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中国破解超大规模国家治理难题的制度创新。从1979年东部省市支援边疆到新时代的闽宁协作,对口支援形成了思想动员、组织管理、制度变迁、动力(行政发包与竞争锦标赛)四大运作机制,具有风险分散、成本分担、资源汇集、力量整合、协调发展、团结增进六大功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多维认同建构凝聚精神纽带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轶军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政治认同问题,具有三重整合功能:超越56个民族分界、统合港澳台地区、凝聚海外侨胞力量。需通过历史记忆唤醒、现实利益联结、价值观念塑造、话语体系构建四大支撑要素强化认同。

内蒙古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赵俊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把握“一大一小”:“一大”即从强国建设、祖国统一、文化支撑的更高维度谋划;“一小”即抓实制度机制。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与政策教研室主任黄天柱提出,统一战线通过全覆盖的政治整合、协商民主的共识形成、思想政治引导、柔性治理的柔性整合四大优势,在认同建构中发挥独特作用。当前需完善党委领导机制、深化创建工作、加强法治建设、创新引领方式,提升制度协同性。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永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构建情感基础,包括归属感、亲近感、使命感三个维度,通过构建“在场”场域、促进深度互动、实现文化融合的递进路径,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育模式。

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毛春合探讨了红色文化对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赋能作用,认为其在价值导向、共识凝聚、物质载体、实践成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课程思政建设、特色文化活动等路径,有效促进了认同培育,但仍面临资源整合不足、数字化转型滞后等挑战。

云南大学刘华林提出,边界作为独特的认同建构材料,通过符号路径、叙事路径、隐喻路径强化共同体意识。杨睿哲提出,领土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在历史、情感、法理层面深度关联,长江、黄河等地理标志与现代主权观念共同构成认同基础。内蒙古师范大学祁晓民基于社会福利理论构建“党建引领—企业履责—福利供给—五个认同—共同体意识”分析框架。

李俊清在总结中提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需警惕民族认同超越国家认同的风险,从历史智慧与当代实践中汲取经验,构建兼具包容性与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韩旭提出,本次会议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鲜明特点,专家学者从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视角展开的研讨,为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素材。中国政治学会将持续推进系列研讨,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智力支持。